李丽珍的勇气与清醒
—— 专访香港影坛 “破茧者”:“人生从没有标准答案,做自己的掌舵人就好”
午后的咖啡馆飘着浅淡的咖啡香,李丽珍坐在靠窗的位置,米色针织衫衬得她眉眼温和。谈及过往的银幕生涯与人生选择,她没有丝毫避讳,语气里带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。那些曾被热议的转型、争议与退隐,在她的讲述中,都成了 “遵从内心” 的注脚 —— 勇气是撕破标签的利刃,而清醒,则是看清方向的罗盘。
记者:很多观众对你的初印象,是《开心鬼》里那个穿着白衬衫的灵动少女。当时 “清纯玉女” 的标签几乎成了你的代名词,后来却选择用《蜜桃成熟时》这样大胆的作品打破它,这需要极大的勇气。当时是怎样的心境?
李丽珍(笑):其实 “玉女” 这个标签,从一开始就像件不合身的衣服。观众喜欢那个形象,媒体也乐于放大,但演员不能被一个标签困死。90 年代的香港电影圈太快了,每天都有新人冒出来,如果你一直重复自己,很快就会被忘记。
展开剩余73%拍《蜜桃成熟时》之前,我想了很久。身边有人劝我 “不要毁了自己”,但我更怕的是 “被定型”。那时我就知道,所谓 “清纯”,本质上是外界对女性的单一想象 —— 好像女性只能是乖巧的、被动的。但真实的女性有太多面,我想试试展现那些不被看见的东西。
当然会紧张,上映后骂声也确实来了。但当我看到有观众说 “原来李丽珍不只是会笑”,就觉得值得。勇气不是不害怕,是明明怕得发抖,还愿意往前迈一步。
记者:转型后你成了票房保证,但又在巅峰时选择回归家庭。很多人觉得 “可惜”,你自己觉得这个选择 “清醒” 吗?
李丽珍:对我来说,“清醒” 就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那时候每天活在片场和闪光灯里,看似热闹,心里却空落落的。我发现自己更渴望一碗热汤的温度,渴望陪孩子长大的踏实,这些比票房数字更让我安心。
有人说我 “放弃事业”,但事业从来不是人生的全部啊。娱乐圈最容易让人迷失的,就是把 “被关注” 当成 “被需要”。我退下来后,去菜市场买菜,接孩子放学,第一次觉得自己是 “李丽珍”,而不是 “明星李丽珍”。那种自由,比任何奖杯都珍贵。
现在回头看,我从不后悔。如果当时为了 “维持巅峰” 硬撑下去,可能早就耗尽了对表演的热爱。
记者:后来凭借《千言万语》拿金像奖影后,算是对你演技的终极认可。从商业片到文艺片,从 “性感符号” 到 “底层女性”,这种跨越背后,是怎样的坚持?
李丽珍:《千言万语》里的苏凤娣,是我演过最 “重” 的角色。她是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女性,没什么文化,却有一股韧劲儿。为了演好她,我提前去菜市场体验生活,学抽烟,故意把皮肤晒得粗糙。许鞍华导演说:“你要忘记自己是李丽珍。”
那段时间,我每天都在角色里哭,回家后还要给孩子讲故事。现在想想,那就是表演的魔力 —— 它让你暂时脱离自己,去理解另一种人生。
很多人觉得我拿奖是 “逆袭”,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 “回归”。回归表演本身,回归对角色的尊重。演员的价值,从来不是靠外形或话题,而是靠一个个站得住脚的角色。这一点,我从一开始就很清楚。
记者:回望大起大落的人生,你觉得 “勇气” 和 “清醒” 这两个词,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?
李丽珍:勇气是 “敢选”,清醒是 “知道选了之后要承担什么”。年轻时敢撕标签,是知道不突破就会被淘汰;后来敢退隐,是知道名利换不来内心安宁;现在偶尔拍戏,是知道自己还热爱表演,但不再为了证明什么。
人生就像坐船,风浪来了,有人会慌着抢救生圈,有人会稳住舵。我不算特别聪明,但始终盯着自己的航向。别人的地图再精美,也走不出自己的路。
(她看向窗外,阳光落在她发梢)你看,当年《开心鬼》里的白衬衫早就穿不上了,但那份对生活的好奇还在。这就够了。
采访结束时,她起身道别,步履轻快。这个曾被时代浪潮推到风口浪尖的女性,从未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。她的勇气,是对 “被定义” 的反抗;她的清醒,是对 “自我” 的坚守。正如她所说:“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?能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,就是最好的答卷。”
发布于:江西省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